近年来,提升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被提上了更高的高度。4月2日,“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是建设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应加快培育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链主”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全面释放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制造业产业链水平明显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常国武表示,近年来,相关部门全力以赴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大力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链供应链支撑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常国武介绍,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31.8%,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链水平有所提升从当天发布的《工业基础指数(2022)》也能看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工业领域产业链情况进行评价研究显示,2021年十大领域工业基础指数为31.68,较2020年上涨3.66,工业基础能力提升幅度为近年之最。
“近年来工业基础指数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企业联合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专家委主任陈玉涛表示,随着我国对产业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研发投入的增加,国内相关行业已取得一定突破和成就。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262个重点环节,国内厂商可供给的环节比例已达85.88%,其中,关键环节自主供给率已达52%。
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主任委员陈学东表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是制造业的筋骨血脉,是稳住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从目前来看,我国制造业在一些产业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也存在部分行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十四五’至‘十六五’是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陈学东表示,紧盯“短板”和“痛点”,强化战略导向,围绕产业链“短板”和创新链“痛点”进行重点布局,在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先进科学仪器和工业软件等重大产业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调动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通过科技赋能,使强企更强、优势产业更优、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对此,常国武透露,我国将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展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突破一批基础产品,强化一条龙应用示范。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创建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干勇表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还应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群的新型科技支撑体系,引导传统产业从沿海地区向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把优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留在中国,防范产业“空心化”。
进一步激活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干勇表示,“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是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可促进产业基础能力的快速提升,助力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据工信部统计,90%以上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工业“四基”领域,在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可以集中力量围绕一个材料或者一个器件进行深入的研发和生产。
“过去40年我们走的是‘市场换技术’。”干勇说,现在我们已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应加快现代化产业链的建设,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干勇建议,建立中小企业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探索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制造业新型创新生态,打造若干世界一流现代产业链。同时,建立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机制,建立产业链关键环节国内企业备选名单,着力扶持产业链关键环节专精特新“小巨人”备选企业。
“构建多要素、可持续的科技金融链网,构建基于国家信用的长期资本链以支撑研发链,结合国家重大项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应用端多元化社会资本反哺研发端。”干勇说。
常国武表示,加强优质企业梯队培育,支持大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制造业领航企业逐级跃升。实现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经济参考报)